双碳政策及碳市场的推出对大宗商品市场整体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多管齐下的格局下,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减少高碳行业排放,全力发展新能源,发展负碳储能技术,在此过程中,大宗商品供需格局将被重塑。
碳中和背景下减少未来化石能源消费是大势所趋,动力煤与原油长期需求受限,高碳排放的商品品种供给将长期受限,如钢材、铝、玻璃等行业的生产将长期持续受到冲击,供给短期内形成的波动将会增大。而一些与新能源相关、单位能耗较低的品种将拥有需求长期增加的机遇,未来十年光伏装机预计年均增长17.4%,风电装机复合增长11.5%,新能源汽车复合增长27%,这些清洁能源和商品将催生铜、铝、镍、白银、纯碱、锂、钴等商品的不一样的层次的新增需求。
简单来看,双碳目标确定和推进将直接或简介影响大宗商品的供需基本面和价格运行。其中,对供应端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对高碳排放的大宗商品生产进行严格管控,类似于能耗“双控”对能源消耗的限制,由此减少商品供应。例如,对于高耗能的有色金属和能源化工等行业,碳排放“双控”政策将促使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另外,对于能耗以外的碳排放,即生产过程化学反应的副产物为二氧化碳的情况,涉及到生产设备的升级改造。
此外,对于能源化工品种如苯乙烯、聚丙烯、甲醇等,乙苯脱氢工艺制取苯乙烯的各环节中,乙苯脱氢环节碳排放量最高,占比达56%。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影响下,这一些企业也面临着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压力,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生产流程来降低碳排放,以减少隐含碳成本对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冲击。
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全国碳市场扩容时机逐渐成熟。目前,全国碳市场已覆盖2257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2024年9月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明确了“2024年作为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首个管控年度,2025年底前完成首次履约工作”。标志着自2021年7月21日全国碳市场开市并纳入2257(截至2023年底纳入的发电公司数)家发电企业后,首次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正式落地。碳市场第一次扩围后将覆盖全国60%的碳排放量。
从减排迫切性来看,中国钢铁行业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4%左右,水泥行业占13%左右,是工业领域两个最大的“排气筒”。纳入这一些行业,有利于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体系。从减污降碳协同性来看,覆盖更多行业能增加碳市场参与企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提高市场流动性,覆盖更多低成本减碳机会。从行业接受度来看,目前业内有一些先进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和减排技术,但受制于较高的成本,企业积极性不强。纳入碳市场后,企业除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还应该要考虑碳成本,这些先进的技术可能将体现出“性价比”,被更多企业采用,进而促进减碳技术进步。从数据质量基础来看,这一些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数据基础相对较好,具备纳入碳市场的条件。从边际减排成本来看,纳入更多行业可以有效提升减碳的成本收益,提升市场效率。
全国碳市场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全国碳市场碳配额价格在开市的开盘价是48元/吨,能够正常的看到在三年多的交易时间内,全国碳市场经历了五轮上涨、三次回调和两波震荡平台期。五轮上涨的时间和原因分别为:
第一轮:开市初期的上涨,各电厂纳入碳市场后在开市当天均进行了一定的贸易操作,提高了交易活跃度,同时因为碳市场行情报价并不高,低于市场预期,因此开市初期的碳价一路上涨到了60元/吨附近。随后因为首个履约期碳配额相对宽松,碳价也出现了第一轮的回调,回调后进入了三个月的震荡平台期,直到第二轮上涨。
第二轮:第一个履约期,重点排放单位纷纷为完成履约而进行碳配额的购买,需求推动了碳价的上涨,同时有配额盈余的企业也在碳价上涨的过程中售出碳配额,能够正常的看到这一轮的上涨伴随着交易量的快速增加,碳价一路涨回60元/吨水平,并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平台震荡。长期的震荡一种原因是由于碳配额的相对充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的履约规则是两年一履约,2022年底并非履约年,因此碳价一直到2023年年中才因为新的履约压力开启了第三轮的上涨。
第三轮:2023年年底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二个履约期,碳价和交易量同步回暖上涨。但因为过去的两年(2021、2022年)各大企业遭受了新冠疫情和全球能源危机的双重冲击,经营情况欠佳,因此生态环境部也调整了履约的规则,给出了一系列纾困政策,因此碳价的上涨对比其他能源产品和海外碳价而言并不明显,且在履约期后出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回调,直到进入2024年,碳价在新的推动力下开启了新的上涨行情。
第四轮:2024年,对于碳市场扩围的消息充斥着市场,临近“十四五”收官,碳市场的扩围的需求也更加紧迫,对于扩围纳入几个新行业、纳入哪个新行业都有不确定性,同时也叠加CCER交易的重启,碳价开始了一波明显的上涨,一度突破了100元/吨的高位。随后有一轮小幅度的回调。
第五轮:虽然新的行业纳入后由于不考核电力间接排放,打乱了市场研究的逻辑,并且碳市场的配额相较预期而言有某些特定的程度的放宽,碳价一度回调至90元/吨附近,但由于新发布的发电行业履约规则的调整、碳配额分配的方法的调整等因素引起了整体配额收紧的预期,碳价重新回升并突破前高,一路涨至104元/吨。价格下降的行情或主要由于年底履约期和结转规则之下的卖压较大,配额相对宽裕的情况下价格下探,成交量维持相对高位。
12月碳价有望筑底回暖,碳价下方的支撑有两点,一是临近年底轧账,央国企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尽可能的避免由于碳价波动带来的交易风险,卖出碳配额的意愿降低;另外,从交易量的降低能够正常的看到履约工作或接近尾声,市场的卖出压力不断降低,碳价有望在12月中下旬筑底企稳。预计挂牌协议成交价区间在97-104元/吨。
后市展望,短期来看,2025年全国碳市场的卖压较2024年有所缓解,碳价有望进一步企稳上涨,但考虑到维护行业有序发展,碳价的上涨相对平稳可控,2025年全年碳价的重心或将围绕100元/吨运行,临近履约期上涨的概率较大。
长期来看,随全国碳市场扩容,碳价有望进一步向上攀升。一方面,纳入更多行业后,配额总量可能从目前45亿吨扩大到70亿-80亿吨,市场供需关系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国家已明白准确地提出从明年开始有可能进行有偿分配,这个比例也会逐步增大,最后可能会达到5-10%的世界普遍水平。此外,以碳为媒的绿色金融会迅速增加,债券、绿色租赁等产品和制度的创新将逐步推动碳价上涨。预计2030年碳价有望突破200元/吨。
碳市场的建设运行,会对重点排放行业的产品的生产、消费、成本、价格、出口等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将通过碳足迹、碳关税等方式影响非重点排放行业的商品。
简单来看,(如图3所示),碳价对商品的价值的直接传导路径主要有三条:供需传导、成本传导、价格形成。
首先,供需传导:碳配额的价格主要受碳配额供需影响,而碳配额的供需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生产节奏——在能源转型完成零碳能源切换前,生产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碳排放,企业碳配额是企业排放的上限,也是产能释放的上限,如果配额不足,企业或选择碳市场购买配额,或选择降低负荷,经过控制产量来控制实际排放量。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产品的供应和需求;同时,产品的需求也会受一定的影响,如许多企业在碳足迹的要求下,会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低碳排放的原料,相应的高碳排放产品的需求就会因此而受影响。产品的供需最终会传导至产品价格。
其次,成本传导:碳价目前影响最大的是电力,电力又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成本之一,碳价-电价逻辑的打通也代表着碳价-商品成本的贯通;另外,由于碳足迹要求的存在,下游的商品除了在选择原料供应的时候会参考碳排放外,物流、仓储等均有相应的要求,进而计入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中,对商品的最终定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企业也会考虑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主动选择使用零碳能源,而零碳能源短期内的“环境价值”也会计入使用成本中。
最后,价格传导: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碳标识”工作,碳排放的多少或将成为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届时低碳-高碳产品的价格或将出现差异。
当然,碳市场不仅有国内,国外碳市场的存在也对大宗商品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例如欧盟和英国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关税,将直接影响相关商品的出口。(具体可参考前期文章《“碳”索大宗:碳关税与绿色贸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