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双碳”一张图:“碳”可视、“模拟、管控和评估
发布时间:2024-04-17 来源:小九直播的NBA赛程

  双碳;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环境保护;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导读: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打造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碳”可视、“碳”模拟、“碳”管控和“碳”评估4大综合场景应用,支撑“双碳”目标在规划全周期管理中的贯彻落实。

  2021年9月22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强调要巩固ECO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要求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推广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同时,《意见》中提出要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双碳”工作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强化基础研究以及前沿技术布局。

  理解《意见》对国土空间规划以及前沿技术应用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引领性、基础性工作,需要将“双碳”目标、相关任务与指标在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还应持续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建设和新技术应用,通过技术赋能来逐步提升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施管控的精准性以及监督评估与反馈的及时性,加强对规划全周期管理过程中“双碳”场景的探索与支撑,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

  目前,在规划领域已经有大量针对低碳、绿色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成果,覆盖了规划全周期管理的所有的环节。主要涉及在规划编制环节的低碳绿色指引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低碳生活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低碳住区规划要素体系构建、基于碳核算的城市碳减单元构建等;在规划实施环节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体系研究、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等;以及规划评估反馈环节的规划实施与调整的碳排放评估、碳排放总量核算及达峰判定等。

  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即是国家空间发展和空间治理的一张蓝图,也是支撑和引领“双碳”目标落实的一张底图。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建设,在“双碳”目标的牵引下,可通过打造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碳”可视、“碳”模拟、“碳”管控和“碳”评估4大综合场景应用,支撑“双碳”目标在规划全周期管理中的贯彻落实。

  首先,应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碳”可视。一方面,通过可视化技术,辅助规划管理者们在“一张图”上直观、清晰地了解到与城乡建设、人类活动相关的排碳空间和与“山水林田湖草海”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相关的固碳空间的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可以基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等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规则,以“一张图”中的土地利用、设施点分布、道路交互与通行、人口分布、能源消费等多源数据为基础,对工业、建筑、交通等碳排放部门相关用地以及耕地、林地、湿地、草地等碳汇空间用地进行碳排与碳汇核算,并基于不同的空间统计生成碳循环“一本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一张图”上的空间落位和图数一致。

  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中,详细规划(含村庄规划)是将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确定的低碳生态发展目标和相关指标与管控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并对城乡开发建设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修改与评估的全周期管理过程中,可充分引入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构建详细规划碳排放模拟模型,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对不同的规划新编或修改方案的碳排放评估与模拟推演,并将推演结果进行可视化比对分析,更加直观、清晰地反映“双碳”视角下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辅助规划管理决策,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规划编制以及动态调整过程中的贯彻落实。

  国土空间规划决定了区域内的空间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对用地结构的合理化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够塑造土地所承载的产业体系的合理性,从而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改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随着规划的实施和各类建设项目的落地,土地性质与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影响与碳排放相关的人类活动发生结构性变化,改变碳排放源与汇的空间格局,最终对空间内的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进行“碳”管理,本质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管控用地的结构、布局、规模和强度等属性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空间和时序上的变化,在一系列用途管制等管控规则下,间接对与碳排放相关联的社会文明形态与物质空间实体来优化,最终实现对区域内碳排放效应的控制与优化。面向规划实施阶段,基于对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用地用海分类、三条控制线、城市“四线”等管控要求的数字化、规则化转译,通过“一张图”提供的智能选址、合规审查、边界管控等基础性功能,将“双碳”目标相关的指标和管控要求补充纳入数字化规则,严控并辅助遴选符合低碳生态发展理念的项目选址或项目类型,利用空间管控的能力确保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和用途转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进而实现空间“一张图”上的“碳”管理。

  面向规划实施评估阶段,借鉴碳减单元的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基础信息平台接入各类传感器实时探测和各类专项调查数据,构建“碳”评估模型,实现对各单元规划确定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效的动态评估,针对碳减成效不理想的单元,提供影响因子的关联分析展示功能,辅助支撑该地区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管控决策。

  此外,对于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城市低碳住区建设等专项目标,基于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构建专项评估模型,通过定期的“低碳建设”评估,核算区域内总体“碳”指标,从而追踪一定时期内该区域“碳”指标的变动情况,结合区域内的开发建设活动以及城市运行活动,分析区域“低碳”建设目标的落实情况与问题,辅助低碳产业园区、城市低碳住区建设及运行管理。

  “双碳战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有力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后续,小编将会推出更多“双碳”话题系列文章,欢迎各位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