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河南方城魏发昌:一个人的再生农业实践
发布时间:2024-09-29 来源:小九直播的nba赛程表

  生长在农场上的覆盖作物有助于确保健康的土壤捕获碳和储存碳。© Ron Nichols/USDA-NRCS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隶属于南阳市,是南阳盆地的东北要冲。在今年夏天的农忙时节,我们来到这个产粮大县,认识了这里一位特别的再生农业实践者——魏发昌。

  今年40岁出头的魏发昌,之前在深圳打工多年。2017年,为了照顾一家老小,他选择回到家乡,重新面对熟悉的土地,开始以种植小麦和苹果为生。说起接触“再生农业”这一对他来说比较新的理念,魏发昌告诉我们,他是从网络上了解的。平时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在网上翻看跟农业实践有关的科普文章,农闲时间会充分的利用网络站点平台进行学习和农技提升,比如通过“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及其他一些公众号,他进一步探索了覆盖作物这一再生农业措施。

  覆盖作物是再生农业的措施之一,种植覆盖作物能保持土壤覆盖和保持全年活根。它能够更好的起到防止土壤被侵蚀、增加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等多重作用。覆盖作物可以是紫云英、三叶草、豌豆等豆科类作物,也可以是黑麦、大麦等禾本科作物,或者是白萝卜、芜菁等十字花科作物。不同科的覆盖作物有不同的功能:豆科作物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氮素养分;禾本科作物生长迅速,具有比较强的抗风蚀能力;对于板结情况较为严重的土壤,深根系作物十字花科,能够更好的起到非常好的功效。

  “一开始,我的苹果园特别干净,因为用除草剂把杂草都清除了。前年,我咨询了TNC,在TNC的建议下,我种下了一些覆盖作物种子,” 魏发昌说,“覆盖作物能抑制杂草,从而减轻病虫害,能够更好的降低杀虫剂、除草剂的开销,我算了算,每亩地成本差不多能省下100-300元。”

  在TNC的建议下,魏发昌使用了保护性耕作这一再生农业措施种植小麦。在地表秸秆覆盖或者留茬的情况下,保护性耕作不整地或少耕,这样做才能够实现对土壤的最少扰动。村里别的农户要翻三遍地以后才能播种,魏发昌只需一次农机进地就能播种。经过他的测算,保护性耕作下的小麦产量与传统耕作方式持平,但是每亩地至少能省下100元。

  在了解覆盖作物、保护性耕作等再生农业措施后,魏发昌不仅跑去洛阳买了免耕播种机,自己当机手;更有魄力的是,他把全部流转的200多亩地都用于再生农业实践。值得一提的是,魏发昌所在的赵河镇王岗村共有800多亩地、400多口人,但全村至今只有他一个人在使用保护性耕作和覆盖作物措施,他感觉发展再生农业任重而道远。

  在从网上看到能把文化衫埋入土壤来了解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之后,魏发昌也把白色棉质文化衫同时埋在采用再生农业措施和未采用再生农业措施的土壤之下,几周后再把它们挖出来进行观察,他发现,埋在使用再生农业措施土壤中的文化衫已经分解得支离破碎了,而埋在未使用再生农业措施土壤中的文化衫除了脏一点,没有过多的变化。原来,进行再生农业实践的健康土壤中具有更多的生物活性,这会使得文化衫分解速度加快。同时,他时常在自己的果园中看到蚯蚓的影子。他亲眼见证了种种再生农业措施所带来的实际好处,也看到了土壤肥力的切实改善,这让魏发昌很是触动。

  魏法昌曾参加由TNC与其他单位共同组织的土壤健康培训,从中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还了解到了不少国内外的成功案例。魏发昌告诉我们,接下来,他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将再生农业的种种措施推荐给当地农户,也希望TNC这样的国际组织可以多多介绍好的经验,组织相关的培训课程,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户解决土壤质量下降、节水抗旱等难题,同时转变传统种植观念,在这一地区尽早享受到再生农业带来的益处。

  再生农业是一种基于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实现农业可自我再生为目标的系统性农业生产管理模式。以“土壤健康”为核心,最大的目的是最大化光合作用,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机碳),将空气中的碳固定到土壤里。再生农业拥有五大核心原则:最小土壤扰动、最大化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覆盖、保持全年活根、引入牲畜。与五大原则一一对应的有几大措施:保护性耕作、覆盖作物、多样化种植(轮作、间混套作等)、整体计划放牧(种植养殖在同一土地上,小斑块轮牧)等。

  2018年发起,旨在推广以土壤健康为核心的再生农业理念和实践,助力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发展。项目通过试验监测、示范推广、赋能传播和政策影响四条路径,提升农田土壤ECO。